11903735_1031621300191271_749505608170779768_n.jpg

愛是平等~覺察自我中心的傲慢與嗔心

自我中心、自以為是、自我耽溺、自我設限...
認為自己重於他人,
認為自己的煩惱與受苦重於他人,
認為自己的受傷是由他人造成,應由他人負責...
眼裡只有自己、執著自己。
其實根本連自己也看不到。

◆承認光與影的共存

最近我遇到很多巧合,
例如,閱讀各種愛情成功與失敗的文章,
然後回到如何愛自己和療癒,而非一再討愛進入負向循環。
例如,閱讀各種怦然心動、吸引力法則、許願的文章,
然後回到如何確定自己真正要什麼
--對自己誠實!
即使是幼稚、扭曲、陰暗的想法也要去承認並接受!

光與影就是這樣一體兩面的並存著,
類似所謂神性與人性的並存
--唯有先這樣去看見更完整的自己,才能繼續走上成長之路。
因為所謂的「愛與快樂」並非刪除掉「不值得愛、不美好」的部分就能達成;
反過來說,正是那些陰影,驅使我們可以(也不得不)有更深刻的覺察。

◆覺察許願的態度是基於接納或批判?

自從我去年發起「同儕祈願活動」,並加入心靈服務志工的培訓,
我就開始走出舒適圈,學習如何拓展人際,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。
但是我一直若有所失,
即使各方都有所進展,依然困惑哪裡不足?

於是我終於反省,
當我在尋求「靈魂伴侶」(泛指一同成長修行的夥伴),
我的祈願關鍵字是什麼?真正目的是什麼?我的能量振動是什麼?
當我一再覺得「某人好像不是我真正要找的,我們不夠適合彼此」,
我是真心這樣去「接納」,或者我潛意識其實不斷在「批判」?

這很重要,這極為重要,這就是整個願望的根本
--因為我發願的當下與過程,我其實常處於不太愛自己的狀態,
所以我不知不覺歪掉了。
這就是為何祈願一定要時時覺察內在狀態,
因為正確、成功的祈願一定不會絲毫與內在之愛與靈性失去連結。

凡是對外覺得不滿、不夠好、不懂我、不適合我、甚至配不上我,
這些以「投射」的觀點來說,
全都是我們時時刻刻對自己說的批判言語。

因為語言背後有陷阱。
表面上,覺得彼此「不適合」,好像是很中性的說法,對嗎?
但是這句話乃至連用心發一張「好人卡」給對方都懶,
事實上根本沒有真的要用心去敞開自己,去認識並欣賞他人
--其實不是不願意,
而是因為沒有這樣對自己做,所以也無法如此待人。

你對自己有善意的好奇嗎?
你習慣欣賞自己肯定自己嗎?
你願意認識並陪伴自己到什麼程度?

◆愛是平等,祈願是豐盛

人與人的關係和相處,
本來就有遠近層次之別、有不同的共振頻率、有緣份深淺等等。
但是,不能忘記有一個始終不變的永恆定律:
「人與人是(靈性)平等的。我和他人都很重要。」

這樣的心才不會讓自己在人際拓展或尋找伴侶的過程中,
越找越窄,越找越失望;
反而會越來越懂得敞開、欣賞、感恩、活在當下、隨緣、交託與信任。

以愛為出發的祈願,必定越來越豐盛,
而不會讓人越來越挫折而放棄。

因為設定願望或目標的重點,
並不是在所謂「成功的最後一刻」,
而是在選擇並開啟了新的人生旅程(彷彿跳躍到新的平行宇宙),
懂得珍惜每一刻的當下。
因為我們只能活在當下。

◆練習懺悔並放下對父母的指責

我從上面的人際覺察,觀察到自己有對人的指責與看輕,
或者單純說就是某種分別心,
自己弄了一個「標準」去分別他人的好壞高低,
背後其實是我的自以為是、傲慢、狹隘,
底部則是低價值、低自尊、自卑。

所以今天我在家中佛壇供佛時,就做了懺悔。

懺悔的內容主要其實是對父母。
因為,我心底總是放不下對他們的怨怒,
我總是覺得他們有對不起我的地方,
因此為我的人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。

但真正的「負面影響」,其實是我自己選擇了「不去原諒」。
我只看到自己受傷,但我看不到父母自己也缺愛
--我有當那個可以給他們更多關愛的人嗎?
我沒有。
偶爾提起一點孝心愛心,但很快又放棄了。

叫一個缺愛的人給我愛,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嗎?
不可能。
指責一個缺愛的人沒有給我愛,這樣可以改變什麼?
什麼也不會改變的,對方什麼也不會理解。
我心中對人起了那麼深的憤怒心,這樣有慈悲心嗎?
慈是給予快樂,悲是拔除苦惱。我沒有這份心。
為什麼說靈性的成長修行主要對治嗔恨心?
因為,
嗔心造惡緣,嗔心斷大悲種子,嗔心毀去自己的修行,
因為,菩薩心不捨眾生,
但是嗔心卻是反其道而行,「嗔捨眾生」。

難怪,佛經上總說,
應該以平等心去付出與布施,甚至把你有怨的對象放在首位。
為什麼?這不是很虛偽?
其實並不是的...
這就只是一種「選擇」,是否要選擇愛?
是否願意放自己自由?是否願意拓展自己的愛?
是否願意選擇,無論面對何時何地何人,都以愛為首要?

其實我跪在佛前懺悔時沒有思考那麼多啦,
我就是直接邊說邊結巴邊哭哭了。
然後做了一個發願。

◆給自己愛,是「父母」的責任?我的責任?

如果你抱怨父母沒有給你需要的愛,
那麼你願意成為自己的父母,給自己需要的愛嗎?
(為自己負責,而不是徒勞無功地找別人來替代、來愛你)

說到底,父母除了生養我們,他們的責任到底是什麼?
「給」我們生命還不夠嗎?
但是生命明明是我們自己的,不是父母可以「給」的。

愛的關係是一種唯有雙方都準備好才能去學習與珍惜的關係。
愛是禮物。
愛是課題。
愛不是「誰生養我就應該負責愛我」的東西。
愛沒有應該。
你也沒有「應該」愛自己。

你只是去選擇:我願意愛,或我不願意愛?
只要先願意就夠了,已經啟動愛的吸引力。

祝福大家!

*延伸參考:
《學佛釋疑:如何不生氣?》
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dharma/9/67
《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?--三乘菩提學佛釋疑第60集》
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dharma/7/60

❤ 羿君(夜希)❤ 我向彼此內在的佛性致敬

【服務內容】守護手作、心靈陪伴與課程、雙性戀真人書
http://goo.gl/qUJcnJ
【佛教正覺同修會】佛法禪淨班(兩年半)
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newsflash/class

(圖片來自網路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velight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