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人是我們最早開始學習愛的對象;
也可能是最早教會我們恨的對象。
愛恨交纏,粉墨登場,不由自主。
如果無法面對自己的過去,
如何面對自己的當下,
並且能夠展望、創造自己的未來?
***
一個家庭衝突事件
前陣子我在閱讀《創造生命的奇蹟》,作者提到早晨時光的重要性。安排美好的早上,就有美好的一天;安排美好的一天,就有美好的一生。愛自己或活在當下,無非就是如此。於是我重拾睡前聽音樂的習慣,開始能夠對自己說「親愛的,晚安」;早上也是如此,並開始為自己準備早餐。接著我順利完成感情祈願的新服務,覺得自己也準備好接受一生的伴侶進入我的生命了~
有一天,我幫自己的清粥準備了七個小菜,很開心覺得很豐盛~因為我難得比較早起,所以有機會和媽媽聊天,聽她提到曾經給我爺爺準備十四道小菜配粥的小趣事(爺奶在我很小時就去世了),覺得真是難得和諧的晨光~過兩天媽媽數月來的身體治療也順利結束,於是我請客去新的蔬食餐廳吃大餐,一家都很開心~
正當我覺得「愛自己」練習果然強大!種種家庭風波似乎終於好轉!但是當天半夜我媽卻因為一件小事罵我,連珠炮似的,越扯越遠。我氣不過回嘴幾句,發現這樣不行,雙方都像瘋婆,只好奪門而出,先消消氣。我寫了很長的自由書寫,看了佛法文章開導,回家跟弟弟仍然談很久,久久不能消氣,甚至開始進入一種刺蝟般的防衛狀態。
我很少那麼生氣,氣到覺得「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你,除非你道歉」。因為我的原則是人跟人應該有基本的尊重與同理心。那個怒火真的像地獄業火一般...很誇張,好像多年以來累積的大小憤怒都要在這次清算一樣。
第二個情緒第二天才冒出來,是覺得悲傷。覺得內心一直孤單、不被懂、不被在乎。但是我又不想再繼續這樣失望受傷...難道,只要我一天把她當媽,我就免不了這種傷害嗎?那我是不是寧願切斷這種關係,就把她當成生母、養母就好,不要當成內心渴望的親媽?反正書中不是都寫「接受父母只是普通人」之類的?於是第三個情緒開始絕望與麻木,清早還做了相關的噩夢。
晚上回家我有機會再跟她溝通一次,她還是說自己沒錯,並辯解自己當時沒有很生氣!於是我再次衝出家門,懷著彷彿永世不滅的怒火,覺得我這輩子完蛋了!如果我放不下憤恨,那我這輩子學習自我成長、學習當助人者,能夠有什麼成果可言?!如果我不但不願接受她的缺點,反而對她生氣,那我豈不是比她更差勁?!
在這種悲觀自厭的矛盾心情下,我只好先接受自己目前就是如此「狹隘」,我做不到原諒,所以我要選擇冷戰,直到她願意理解與道歉。回家後,她想假裝事情已經過去地跟我說話時,我就直接回答「我不會再跟你說話了」。然後她就生氣地提出一個解決方法(她覺得我某個習慣讓她很礙眼),我說那只是表面問題,我在意的是她亂發脾氣,很傷人,她有沒有在意聽到的人多麼不舒服?
沉默一下後,她終於說對不起。然後還是碎碎念的說我也沒考慮過我那個習慣讓她忍很久、很難受。蛤?這位大姐,你何時跟我說過了?!
這次衝突就這樣莫名其妙收場了。隔天我和朋友們聊天,發現共時性事件,都在關係中長年隱忍,直到有天忍無可忍,爆發衝突,在吵架中溝通。
為什麼要忍?怎麼選擇何時不該忍?不忍又該如何表達才好?
***
無論溝通或吵架,都有一個重要意義:說真話、聽真話。
以為自己可以忍耐,其實都是假的,因為智慧不是可以從壓抑中產生。相反的,壓抑只會讓情緒更累積,不但失去觀照內心的機會,也會產生種種無可避免的誤會。例如會誤會對方根本不懂、不在乎自己、沒有同理心--奇怪,對方又不是蛔蟲或聖人,你不說,他要怎麼了解或反省?難道這份自己形成的「刻板印象」就沒有誤解的可能?既然印象已定形,難道不會因此越來越防備、討厭對方?那麼,誰誤解誰可就真的說不清了,彼此彼此,果然是同頻共振、同質相吸...
就是因為我跟父母都不溝通,只在心中抱怨,所以我才在人際中繼續創造那麼多溝通議題。我怕講真話,我怕衝突,我怕自己受傷,我也怕自己失控。就是膽小鬼一個。
所以我很慶幸這次我有堅持「溝通」。雖然手法有點威脅(冷戰),但是我確實有表達我的感受,也有表達我的想法,我有捍衛自己的權益--你不能這樣隨意對待我、亂發脾氣又不道歉反省。就算你是我媽也不能這樣。就算你沒有道歉反省的習慣,你也必須面對我。我不會再隱忍你,我也不會勉強自己放下或原諒你,我也不會放你繼續逃避--我也不想再繼續逃避你。畢竟,充滿逃避與疏離的關係,與活死人何異。
唉,有時覺得大人也像小孩一樣。無論如何,不懂的事情也沒關係,就是溝通、面對、學習。再難的事情,也難不過「沒有開始」;只要願意溝通,就算過程再差勁,那也是個開始。雖然跌到幻滅的谷底滿痛的,但是也比吊在半空晃蕩還好,那總是不踏實,一切的關係都像是虛的。
***
情緒地雷,可以是很萌的狗大便
吵架當天我看到這篇圖文,笑到不行~後來又越想越氣,再看又笑了!真是一篇幽默智慧兼具的佛法佳文~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uhsien.hwang/posts/10154305704357078?pnref=story
一般而言,面對負面情緒,通常都說要接納,進而要覺察是什麼讓自己踩到地雷,然後下次如何有智慧和定力避免情緒反應。定力來自每天落實靜心與愛自己練習,智慧來自願意學習理解與改變自己的心理運作模式(情緒-認知-行為-內在需求)。
在佛法中,也可以如此雙管齊下,而且更有效、更徹底。簡單整理如下:
一、無相念佛:一邊「靜心」一邊憶念與你最有感應的 佛菩薩,「念佛一聲罪滅河沙」,一舉數得,無限好處。
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dharma/3/52
二、從佛法看生氣與無我:(文摘)
1.世間法又說「一個巴掌拍不響」;所以,你要能夠相信你被罵,然後理解你被罵,然後才會起種種我被侮辱的種種覺受、種種的想。......能罵、所罵以及罵這件事情,三者都是虛妄性,既然是這樣,我還需要忍什麼辱?......
一個人受瞋的報是怎樣?他的面相就醜惡,因為相由心生,你喜歡生氣,將來的相貌就會醜陋;或是說將來就會多病,因為瞋要讓你的身心受到痛楚。
(原文:忍氣吞聲就是修忍辱行嗎?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dharma/7/60)
2.假如這樣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觀察思惟之下,還沒有辦法澆息瞋火的話,還有一種觀行可以作參考用來除去瞋恚,那也許可以稱為叫作「報恩觀」。觀什麼?「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於己有恩,云何復起瞋欲加之以苦,乃至欲生損害?」
(原文:看到不順眼的事情很容易生氣,請問應如何克服 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dharma/9/39)
3.一般來說,我們看一個人發脾氣的時候,他的整個臉型一定會產生很大的變化,跟原來會完全不一樣。所以,當我們在細觀別人是怎麼樣發脾氣的時候,在看別人——我們不要落在他發脾氣的境界相中,我們先看他發脾氣的時候,他的身行、口行、意行是起了什麼樣的變化;由我們能夠常常去觀照到別人發脾氣的樣貌,我們就可以看到自己發脾氣也是多麼的不好看!......
今天我們一定要學會看到自己情緒的變化,要能夠看到,才能產生控制;如果我們沒有辦法看到自己情緒的變化,我們就不可能產生控制自己情緒的這樣的功能出現。
(原文:如何看待生氣?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dharma/9/67)
祝福大家~
❤ 羿君(夜希)❤ 我向彼此內在的佛性致敬
【服務內容】守護手作、心靈陪伴與課程、雙性戀真人書
http://goo.gl/qUJcnJ
【佛教正覺同修會】佛法禪淨班(兩年半)
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newsflash/class
(圖片來自網路)
留言列表